团队总体情况简介:
团队人员情况:
正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4人,在站博士后1人。
团队主要成员:李永涛、翁莉萍、李晓晶、赵丽霞、孙扬、陈雅丽、马杰(在站博士后)。
在研项目情况:
首席:李永涛,留法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青年英才计划入选者
基本情况:博士毕业于法国巴黎大学(University Paris VII)地球化学专业。2003-2004年在荷兰瓦格宁根大学(Wageningen University)教育部国家公派访问学者。先后在意大利托斯卡纳大学,法国科技与发展研究院(IRD)、巴黎第十一大学,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堪萨斯大学、伊利诺伊大学,英国兰卡斯特大学、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卡迪夫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爱尔兰都柏林大学等合作研究与学术交流。
学术兼职:现任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十二届)常务理事、土壤生物与生物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有机农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植物营养学会养分循环与环境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优质农产品协会健康土壤分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土壤养分管理国家工程实验室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藏宝阁990990开奖资料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红壤生态实验站学术委员、浙江省土壤污染生物修复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现任Subject Editor for the Springer’s Journal of Soils and Sediments (SCI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土壤学报》、《农业环境科学学报》、《华南农业大学学报》(执行)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十四届专家评审组成员(重点、优青、面上、基础人才、联合基金等项目会审专家)、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海外评审专家、科技部农业领域“十三五”863技术预测专家、第三届全国农业推广专业学位农业资源利用分委员会委员;农业部第一、二届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专家指导组成员、农业部第七、八届肥料评审委员会微生物肥料评审组委员。
学术兴趣:主要从事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多界面化学行为与污染过程;环境污染的微生物分子生态学过程与功能;土壤环境污染控制、生物修复和生态恢复技术;工农业有机固体废弃物资源利用与新型肥料研制,国土资源利用与耕地质量提升技术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学术贡献包括: 建立了土壤纳摩尔浓度下自由态金属离子的实时动态监测技术,明确了重金属的关键形态及其转化过程。揭示了代谢酶对土壤污染的响应机制,为污染风险评估和标准制订提供了依据。建立了土壤有机氯降解菌的稳定同位素探针原位鉴定技术,极大拓展了功能菌种资源挖掘范围。进而阐明了土壤动物对功能微生物的污染强化降解效应,构建了农田土壤污染的生物联合修复模式。据此建立了广东省耕地质量提升技术标准与规范,提出了以安全利用为重点的我国污染农田处置新思路。成果为华南地区粮食增产、农产品安全和生态环境改善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成果奖励: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课题、农业部948项目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团队项目各1项。承担国家科技支撑重点项目、环保部和农业部公益行业专项专题各1项。在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等国际1区刊物和《科学通报》等知名刊物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SCI收录论文40多篇,出版专著11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4项,起草国家和行业标准5项。成果获广东省和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各1项,广州市技术发明奖1项,南粤科技创新优秀学术论文1项。获高校“三育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先进个人、优秀科技工作者、国际化教育先进个人等称号。
翁莉萍,博士,研究员
基本情况:翁莉萍,女,荷兰瓦格宁根大学环境土壤学博士。在荷兰瓦格宁根大学从事科研及教学工作多年,2011年被荷兰自然科学基金委(NWO)授予优秀女性科学家基金奖励(ASPASIA)。现任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检测所特聘研究员。在土壤纳米颗粒表面的化学反应及对多种元素的化学形态和生物有效性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建立与发展了先进的化学计算模型,取得了系统的创新性成果,擅长用基础的、机理的研究方法解决复杂的土壤系统问题。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和建立了用于计算土壤元素化学形态的“多表面模型”(Multi-Surface Model),成功地用于多种阳离子的化学形态计算,跨出了将离子在颗粒表面反应的机理模型用于元素在环境样品中化学形态计算的重要一步,从而推动了化学机理模型在环境样品研究和环境风险评估中的应用。推导了带可变电荷纳米颗粒的自由能变化的数学表达式,纠正了最初的配体和电荷分配模型(LCD Model)中的重要错误,从而发展了LCD模型,使其成为迄今为止唯一的既可用于土壤有机质在矿物颗粒上的吸附反应,同时也可用于离子在有机质包被的矿物颗粒体系中吸附的机理模型,进一步推进了元素的化学形态机理模型向更接近环境体系中样品真实过程的发展。在元素化学形态分析方法发展方面,建立了自由离子分析方法-DMT(Donnan膜法)法中离子移动的动力学模型,提出了DMT应用的三种模式,撰写了指导DMT应用的指南,为这一独特方法的发展和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土壤化学过程机理研究方面,揭示了重金属元素在土壤和水体不同种类颗粒表面的分布规律,论述了溶液化学因子、有机质粒径大小及氧化物矿物组成等与含氧阴离子固液分配的关系,预测了有机质分子的分子量与其在矿物颗粒上吸附强度影响。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Water Research 、Analytical Chemistry等TOP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被SCI论文引用2000余次,单篇最高引用220余次,H-指数27。
承担项目简介:先后主持与参与多项欧盟、荷兰国家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海外合作项目,包括金属污染土壤和水体中重金属形态和迁移的基础研究(FAMEST,150万欧元)、水体和土壤溶液中重金属生物吸收预测检测技术(BIOSPEC,180万欧元)、放射性元素迁移的基本过程(FUNMIG,330万欧元)、可持续农业与环境中的微量元素管理(STW10707,91万欧元),欧洲流淢土壤的变迁(SOILTREC,697万欧元)。现为科技部“十三五”重点专项“农田与农产品重金属源解析与污染特征研究”项目(2016-2020,2709万元)的项目首席,并主持其中的“土壤不同来源重金属形态分布与累积的微界面特征与机制”课题(2016-2020,379万元)。
李晓晶,博士,助理研究员
2009年获南开大学学士学位,2012年获天津理工大学硕士学位,2015年获南开大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生态修复原理与技术,主要研究有机污染土壤的生物电化学修复及其强化技术,空气阴极性能的提升及应用。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1项、南开大学博士创新基金1项,发表SCI论文15篇(第一作者9篇)、申报国家发明专利7项(第一发明人3项,5项已授权)。任学术期刊Biosensors & Bioelectronics、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Electrochimica Acta、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Science、Applied Biochemistry and Biotechnology审稿人。
代表成果:
(1)Li Xiaojing, Wang Xin, Weng Liping, Zhou Qixing, Li Yongtao *. Microbial fuel cell for organic contaminated soil remedial application: a review. Energy Technology, 20.-16, DIO: 10.1002/ente.201600674. (IF=2.557)
(2)Li Xiaojing, Wang Xin, Zhang Yueyong, Zhao Qian, Yu Binbin, Li Yongtao and Zhou Qixing. Salinity and conductivity amendment of soil enhanced the bioelectrochemical degradation of petroleum hydrocarbons. Scientific Reports, 2016, 6: 32861. (IF=5.228)
(3)Li Xiaojing *, Wang Xin, Zhao Qian, Wan Lili, Li Yongtao, Zhou Qixing *. Carbon Fiber Enhanced Bioelectricity Generation in Soil Microbial Fuel Cells. Biosensors & Bioelectronics, 2016, 85: 135-141. (IF=7.476)
(4)Li Xiaojing, Wang Xin*, Zhao Qian, Zhang Yueyong, Zhou Qixing*. In situ representation of soil/sediment conductivity using 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 Sensors, 2016, 16(5): 625. (IF=2.033)
(5)Li Xiaojing, Wang Xin*, Wan Lili, Zhang Yueyong, Li Nan, Li Desheng, Zhou Qixing*. Enhanced Biodegradation of Aged Petroleum Hydrocarbons in Soils by Glucose Addition in Microbial Fuel Cells. Journal of Chemical Technology and Biotechnology, 91(1): 267-275 (2016). (IF=2.738)
(6)Li Xiaojing, Wang Xin*, Zhang Yueyong, Gao Ningshengjie, Li Desheng, Zhou Qixing*. Effects of Catalyst Layer and Gas Diffusion Layer Thickness on the Performance of Activated Carbon Air-cathode for Microbial Fuel Cell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chemical Science, 10: 5086-5100 (2015). (IF=1.692)
(7)Li Xiaojing, Wang Xin*, Ren Jason Zhiyong, Zhang Yueyong, Zhou Qixing*. Sand amendment enhances bioelectrochemical remediation of petroleum hydrocarbon contaminated soil. Chemosphere, 141: 62-70 (2015). (IF=3.698)
(8)Li Xiaojing, Wang Xin*, Zhang Yueyong, Ding Ning, Zhou Qixing*. Opening Size Optimization of Metal Matrix in Rolling-pressed Activated Carbon Air–cathode for Microbial Fuel Cells. Applied Energy 123: 13-18 (2014). ( IF=5.746)
(9)Li Xiaojing, Wang Xin*, Zhang Yueyong, Cheng Lijuan, Liu Jie, Li Fan, Gao Bingli, Zhou Qixing*. Extended Petroleum Hydrocarbon Bioremediation in Saline Soil Using Pt-free Multianodes Microbial Fuel Cells. RSC Advances 4: 59803-59808 (2014). (IF=3.289)
(10)Wan Lili, Li Xiaojing, Wang Xin, Zang Guolong*, Zhou Qixing*. A new microbial electrolysis cell with silicon nanowire photocathode driven by a microbial fuel cell for hydrogen production. RSC Advances 5: 82276-82281 (2015). (IF=3.289)
(11) Zhang Yueyong, Wang Xin*, Li Xiaojing, Gao Ningshengjie, Wan Lili, Feng Cuijuan, Zhou Qixing*. A novel and high performance activated carbon air-cathode with decreased volume density and catalyst layer invasion for microbial fuel cells. RSC Advances, 4: 42577-80 (2014). (IF=3.289)
(12)Zhang Yueyong, Wang Xin*, Li Xiaojing, Cheng Lijuan, Wan Lili, Zhou Qixing*. Horizontal arrangement of anodes of microbial fuel cells enhances remediation of petroleum hydrocarbon-contaminated soil.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1-7 (2014). (IF=2.76)
(13)Liu Boqun, Liu Jinpeng*, Ju Meiting, Li Xiaojing, Yu Qilin. Pur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biosurfactant produced by Bacillus licheniformis Y-1 and its application in remediation of petroleum contaminated soil.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2016, 107(1): 46-51. (IF=3.099)
(14)Liu Boqun, Ju Meiting*, Liu Jinpeng, Wu Wentao, Li Xiaojing. Isolation, identification, and crude oil degrad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 high-temperature, hydrocarbon-degrading strain.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2016, 106(1): 301-307. (IF= 3.099)
(15)Wang Xin, Feng Cuijuan, Ding Ning, Zhang Qingrui, Li Nan, Li Xiaojing, Zhang Yueyong, Zhou Qixing*. Accelerated OH-transport in activated carbon air-cathode by modification of quaternary ammonium for microbial fuel cells.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48: 4191–4198 (2014). (IF=5.393)
申报/授权专利:
(1) 李晓晶, 张月勇, 周启星, 王鑫, 李楠, 程立娟. 一种采用电化学装置修复石油污染土壤并同步产电的方法: 中国, 专利号:ZL 2014 1 0140586.1. 授权公布日:2015-07-08.
(2) 李晓晶, 王舜和, 王鑫, 张月勇, 李楠. 一种在盐碱土中利用发酵污泥种植绿化植物的方法: 中国, 公布号:CN104429471A.公布日:2015-03-25.
(3) 李晓晶, 周启星, 张月勇, 王鑫, 程立娟, 万丽丽. 一种基于MFC技术原位修复石油污染土壤并产电的方法: 中国, 公布号:CN105280941A.公布日:2016-01-27.
(4) 张月勇, 李晓晶, 周启星, 王鑫, 李楠. 一种微生物燃料电池空气阴极片的制备方法: 中国, 专利号:ZL 2013 1 0745120.X. 公布日:2015-10-28.
(5) 王鑫, 李晓晶, 张月勇, 周启星, 李楠. 一种原位土壤电导率的测量装置和测量方法: 中国, 专利号:ZL 2013 1 0402937.7. 授权公布日:2016-01-27.
赵丽霞,博士(后),助理研究员
本科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硕士毕业于河北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博士毕业于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专业。2013/12-2015/11在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与生物修复技术研究。2012、2015年先后受南开大学博士生国际学术交流基金和中国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学术交流项目资助赴澳大利亚、美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做口头学术报告1次。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作为课题骨干参加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以及河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发表论文8篇,第一作者SCI 论文4篇。
代表成果:
孙扬,博士在读,助理研究员
2003年获河南农业大学学士学位,2006年获浙江大学硕士学位,2014年考入沈阳农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06年7月-2015年12月在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检测所污染防治研究室从事农药残留登记工作,研究方向为有机污染物环境行为及污染风险评价,熟悉GC、HPLC、GC-MS等有机物测试大型仪器的使用。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检测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1项,参加国家 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及其他省部级课题4项;发表学术论文19篇(第一作者7篇)、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1项。
代表成果:
(1) 孙扬,秦旭,赵立杰,徐应明. 露地黄瓜啶氧菌酯的残留分析及黄瓜个体残留水平的差异. 河南农业科学, 2016, 45(03):98-101.
陈雅丽,博士,助理研究员
2008年和2011年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分别获得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2016年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是环境中重金属的赋存形态、分布及其迁移累积过程。参加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发表学术论文10篇,其中第一作者SCI论文2篇。
代表成果:
(1) Chen YL, Chu XL, Zhang XL, Zhai MG. Secondary Phosphatization of the Earliest Cambrian Small Shelly Fossil Anabarites from Southern Shaanxi.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2016, 27(2): 194-201. (SCI)
(2) Chen YL, Chu XL, Zhang XL, Zhai MG. Carbon isotopes, sulfur isotopes and trace elements of the dolomites from the Dengying Formation in Zhenba area, Southern Shaanxi: Implications for shallow water redox conditions during the terminal Ediacaran.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2015, 45(1): 1-19. (SCI)
(3) DuanZH, LiD, ChenYL, SunR. The influence of temperature, pressure, salinity and capillary force on the formation of methane hydrate.Geoscience Frontiers. 2011, 2(2):125-135. (SCI)
(4) MaoSD,DuanZH, ZhangDH, ShiLL,ChenYL, Li J. Thermodynamic modeling of binary CH4-H2O fluid inclusions. GeochimicaetCosmochimicaActa. 2011, 75(20): 5892-5902. (SCI)
(5) 陈雅丽, 储雪蕾, 张兴亮, 翟明国. 纳米离子探针分析在地球早期生命研究中的应用. 地球科学进展, 2013, 28(5): 588-596. (核心)
(6) 陈雅丽, 段振豪, 孙睿, 张弛, 毛世德. 利用量子力学势能数据预测温度、压力、盐度和沉积物孔径对甲烷水合物形成和分解的影响. 地学前缘, 2009,16(6): 359-371. (核心)
(7) 钟焱, 陈雅丽, 翟明国, 马旭东. 华北克拉通西部古元古代孔兹岩系的地层对比、岩相古地理及其地质意义. 岩石学报, 2016, 32(3): 713-726. (SCI)
(8) 常华进, 陈雅丽, 刘洪舟, 冯连君, 黄晶. 皖南皮园村组硅岩的沉积古地理环境及其演化.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50(6): 802-808. (核心)
(9) 李秋立,杨蔚,刘宇,唐国强,郝佳龙,张建超,胡森,赵旭晁,陈雅丽,储雪蕾,王英,蒋云,张爱铖,徐伟彪,林杨挺,李献华. 离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及其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进展.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13, 3: 310-327. (核心)
马杰,博士,在站博士后
马杰,男,在站博士后,合作导师为李永涛教授,博士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曾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胶体和纳米颗粒环境微界面过程,重金属形态及迁移机理。作为第一完成人完成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优秀导师基金1项和中国科学院仪器设备功能开发技术创新项目1项,参与多项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天津市科技支撑、中科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STS和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先后获得硕士和博士优秀毕业论文。在包括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Environmental Pollution,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Scientific Reports等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2篇,其中第一作者4篇,并发表EI论文5篇。
代表成果: